發布日期:2016-01-26 瀏覽次數:4207
“我們不是進軍養老地產,而是進軍養老業。”昨日在南京舉行的“中美養老社區發展高端論壇”上,銀城地產董事長黃清平的一句話傳遞轉型深意:他們已不是單純建造設計養老型社區的地產開發商,更是提供系列養老服務的服務運營商。
伴隨轉型,銀城手握的國內首宗標準醫養結合型出讓用地的未來模樣也漸漸“浮出水面”——按國際通行概念,謂之“CCRC”社區,意即“可持續照料退休社區”。引人關注的是,省人民醫院、美國水印養老機構將與其攜手,一個醫養融合、美國養老模式本土化的新范本,在今年6月就將正式掀起蓋頭。
去年底,省政府辦公廳曾下發《關于開展適宜養老住區建設試點示范工作的通知》,提出從2016年起,每個省轄市每年至少啟動1個新建適老住區和1個既有住區適老化改造試點項目,用3—5年時間,在全國率先建成一批示范效果明顯、能給老年人提供健康舒適的居住環境和實用便捷養老服務的適老住區。
省人民醫院院長王虹昨日的一番話,可作為我省推進適老社區的注解。她說,“銀發潮”來得很快,中國老齡人口和老齡人口增長率位居全球之首,截至2014年,江蘇老齡人口已達1500萬,占人口總數的25%,其中80歲以上老人250萬,占老齡人口的15.53%。“加速養老產業發展、促進醫養融合已上升為國家戰略。”
銀發浪潮背景下,南京于去年1月拍賣位于城東馬群大道的國內首宗標準醫養結合型地塊,銀城地產以9723元/平方米的樓面地價競得,包括9.5萬平方米住宅用地,以及自持的6萬平方米養老院用地和3萬平方米醫院用地。“雖然地價較貴,但是適老住宅銷售后可以回籠資金,能夠補充項目開發現金流。”銀城地產總裁助理黃春勇表示。
這也是國內首宗位于主城范圍內的養老用地,獨特的區位優勢有別于國內絕大多數的養老地產實踐。“可持續照料退休社區”,將為老人提供自理、介護、介助一體化的居住設施和服務,使老年人在健康狀況和自理能力變化時,依然可以在熟悉環境中繼續居住,并獲得與身體狀況相對應的照料服務。“我們希望能以學術引領,在醫養融合上做有益的探索。”王虹說,省人民醫院城東分院將因此而設立。
“美國養老社區發展已有120年,有針對55-70歲老人的活躍長者社區,規模非常大,主要以房地產銷售為主;而針對85歲以上老人的包括獨立生活/全自理社區、半自理/介助社區,還有的社區服務專門針對記憶衰退須照護和需要醫療護理的老人。”美國水印養老機構國際業務董事總經理Jon Tapner也坦言,本土化絕不是簡單復制,為此他們將在中國展開大量的市場調研,“他們在健康方面的關注點、生活方式與活動、社交與體育活動參與度、養老社區的興趣度、收費建議、設計偏好等,都是調查內容。”
從房地產開發到養老運營,“銀城”之變,也折射出當下房地產發展凈利潤率持續下行、逼迫房企轉型的現實。2014年房地產行業進入“白銀時代”,已有不少房企在尋求轉型,銀城地產在住宅開發主營業務外也一直在探索新的業務模塊,建立社區互聯網、自營電商農場以及住宅不動產托管公司等。旗下物業公司也開始著手品牌和管理輸出,并醞釀新三板上市。
養老產業是開發商普遍看好的“藍海”,但現實中真正實踐的還不多。“我們同時還將與享譽中日養老市場的上海紅日,在龍江寶船公園旁共同投資建設銀城紅日養老公寓,設計床位210張,將在今年7月亮相,有餐飲膳食、休閑娛樂、健康關愛、康復護理四大服務內容。此外,居家養老服務中心頤樂會也將在今年底面市,定位為中老年俱樂部和健康關愛、生活照料平臺,服務覆蓋線上、線下。”黃清平進一步展示“雄心”,用3-5年時間投資與布局,實現規模化發展與品牌擴張,擇機上市。
2015年被稱為養老產業元年,大量資金進入到該領域,但是人才儲備和梯度卻遠遠跟不上。另一方面,未來基層護理人員和中層管理人員的斷層也是阻礙養老產業模塊化復制的瓶頸,黃清平坦言,雖然已提前做好預案,啟動與多家機構以及江蘇經貿學院的合作,后期擬開展合作辦學、教學培訓一體化實踐,實現人才儲備與發展,但是未來規模化復制時人才梯隊的掣肘還是可以預見。“可能存在一個未知的藍海,還需艱辛探索。”(來源:新華報業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