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16-07-26 瀏覽次數:4591
引智引資,協同“借梯登高”
7月23日晚、24日晚,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調結構、轉方式,長三角城市群調研行”專欄分別以《引智引資,“小個子”有“大智慧”》《內聚外合,五指并攏握成拳》為題,分別用時4分15秒和4分13秒,大篇幅報道合肥調結構、轉方式、促升級及合肥都市圈區域協同發展的顯著成效。
合肥的加入,能為長三角帶來什么?合肥又能不能“借梯登高”壯大自己呢?與此同時,與滬寧杭這些超、特大城市比起來,合肥無疑算是個“小個子”。按照2015年國內生產總值來計算,合肥剛剛超過上海的五分之一,不足杭州、南京的六成。這匹帶著中部城市基因的黑馬靠什么殺入長三角?
長三角城市群在向“世界級”邁進的路上,為什么要帶上這個“小弟弟”? 23日晚播出的《新聞聯播》一開始就設置了這些懸念。帶著這些問題,報道用典型的企業案例、詳實的科技數據得出結論,“正因為有如此堅實的科技創新實力撐腰,合肥才有了躋身長三角城市群的底氣。 ”“合肥雖然‘個子小’,但它有智慧的‘大腦’,有見賢思齊的胸懷,有引資引智互通有無的開放心態,有‘夠不著跳起來’的進取精神,合肥的成長,理應比人們想象得要快。 ”報道引用合肥市政府負責人的話說。
“在融入長三角的進程中,合肥以及安徽沿江各市,一直在合縱連橫協同發展中不斷提升著自己的競爭力。 ”24日晚的《新聞聯播》重點關注合肥都市圈區域協同發展的成效。報道總結道,“提升區域整體競爭力的‘齊步走’,會不會絆倒在地方利益的‘門檻’前,是規劃是否最終落地的關鍵。安徽城市群跨越10年協同發展的探索,或許能讓合肥都市圈在新一輪的合縱連橫中較快擁有‘拳頭上立人,胳膊上走馬’的硬實力。 ”
科技創新,舞動“振飛之翼”
“一項技術創新,一個龍頭企業,再到一片產業基地,科技創新帶動產業集聚發展,正在合肥遍地開花。 ”7月20日《人民日報》2版《合肥舞動創新之翼》引用合肥市委負責人的話介紹道,科技創新正舞動起合肥蓬勃發展的振飛之翼。
7月20日《光明日報》1版刊登《合肥“創新高地”的攀登之路》指出,“合肥充分發揮自身科技創新優勢,優化自主創新環境,做強企業,一大批原創性重大成果不斷涌現。 ”“在創新領域,存在著‘死亡之谷’現象,即科技成果和產業轉化之間存在著斷層。只有跨越‘死亡之谷’,才能讓科技成果從‘實驗室’到‘大市場’,形成完整‘創新鏈’。”文中指出,在協同創新的征程上,合肥已走在了前列……“從高端研發,到成果孵化,再到創新服務,合肥精心培育新型協同創新平臺,打造‘創新鏈條’,促進科技研發高端化、共享化,推動科技成果產業化、市場化。 ”
“隨著經濟的發展、交通的進一步完善以及中國‘雙創’戰略的推動,安徽在繼續承接產業轉移的同時,開始走向轉型升級和科技創新。 ”中新社21日刊發的《“擁抱”長三角安徽將成內陸崛起“標桿”》認為。文中引用省政府負責人的話說,“安徽8個城市納入長三角城市群規劃,為安徽全面提高開放水平,加快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更高起點提升城鎮化質量,更高層次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帶來重大發展機遇。 ”
綠色發展,守住“好山好水”
“構建綠色長三角,就是要形成青山常在、綠水長流、空氣常新的生態型城市群。那么如何讓青山綠水變成金山銀山呢?”7月20日《經濟日報》8版《美麗合肥的綠色貢獻》從城湖共生生態好、流域治理成效顯、綠色轉型前景廣三個方面具體闡述了合肥的綠色發展之路,并指出答案就是“要走出一條經濟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新路子,實現綠色轉型,就要發展綠色產業。 ”
7月19日,《中國日報》整版刊發長三角城市群“調結構轉方式”專題報道。其中,《Bioech boom, pride ofAnhui》(《蓬勃發展的生物科技成為安徽驕傲》)一文報道了合肥半湯生物經濟試驗區打造全球最大生物制藥基地的戰略構想和創新舉措,《3villages and a million sarups 》(《三個村莊和那里遍地開花的鄉創企業》)聚焦三瓜公社大力發展農村電商和鄉村創業的具體做法和成功經驗。這些都是合肥市打造綠色產業的典型案例。
“安徽是華東的‘綠肺’和生態屏障。多年來,我們寓發展于‘綠色’,堅決守住好山好水,筑牢生態屏障,促進了生態優勢與經濟發展共融共生。”《美麗合肥的綠色貢獻》引用省政府負責人的話說。 (來源:新浪樂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