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市調控預期“生變” 房地產板塊將何去何從?
發布日期:2012-03-26 瀏覽次數:4007
在越來越多的地方政府欲微調樓市政策遭中央&quo;棒喝&quo;后,房地產政策是否&quo;松動&quo;成為A股市場最為關切的話題,更成為左右地產股&quo;前景&quo;的&quo;命門&quo;。而目前樓市政策調整的預期已經變得越來越渺茫,前期大幅反彈的地產股近期持續大跌。在樓市調控預期生變的背景下,房地產板塊將何去何從呢?
調控不能放松
3月15日,溫家寶總理在&quo;兩會&quo;記者見面會上明確表示,房價還遠遠沒有回到合理價位。因此,調控不能放松,如果放松,將前功盡棄。而且會造成房地產市場的混亂,不利于房地產長期健康和穩定發展。
對此,中國房地產學會副會長陳國強接受采訪時認為,&quo;兩會&quo;期間透露出的政策信號非常明確,即調控不放松,不同的市場主體對此應有清醒的認識。他認為,盡管2月樓市微露回暖跡象,但這只是少數城市的小波動,總體趨勢并沒有變。未來一段時間內樓市調控仍將維持高壓態勢,房價全面回落的趨勢將逐步在全國范圍內顯現。
實際上,中央對于房產行業發展及調控政策的最新政策基調,對市場預期產生了巨大的沖擊,對房地產調控預期的改變也已經影響到市場成交,近期樓市成交回暖的勢頭有所趨緩。招商證券統計顯示,3月5日至11日一周,監測的重點城市一手房成交量3個城市環比上升,9個城市環比下降。中銀國際的監測報告也顯示,3月5日至11日,納入觀察的17個主要城市合計成交面積為276.8萬平方米,環比下跌1.5%。
國金證券分析師曹旭特表示,目前大城市的房價調整幅度尚不能讓人滿意,未來大城市的房價調整壓力更大,房價調整到位和地產新開工的下滑才是終結調整周期最好的標志。
部分房企拉響債務&quo;警報&quo;
有業內人士認為,在調控不放松的背景下,房企正面臨這邊銷售不景氣、那邊債務滾滾而來的窘境。根據申銀萬國此前發布的房地產信托研報顯示,2012年集合類房地產信托本息共到期2037億元,加上單一委托人認購的單一類房地產信托,共有約3062億元本息到期。第一個集中兌付期是今年3月,兌付額度為147億元,面臨兌付的房企將承受較大的資金壓力;今年6月、7月和8月將是接下來的另外三個兌付高峰期。
根據用益信托數據顯示,目前在售的集合類房地產信托產品仍有98款。1至2年期的信托產品中,投向房地產領域的信托產品預期回報率仍然最高,甚至還出現了低于3年期的產品預期收益率要高于3年期及以上產品的預期收益率這種&quo;倒掛&quo;現象。這表明不少房企短期資金非常匱乏。
資金鏈的緊張也使得房地產企業的再融資潮再起。合景泰富地產日前發布公告,建議發行擔保美元定息優先票據的國際發售,票據所得款項擬用于投資項目及一般企業用途。這不是近來第一家宣布融資的房地產公司。3月13日華遠地產透露其全資子公司北京華遠置業擬于今年向北京銀行貸款14億元。此前的3月1日,華遠地產公告稱,公司第二大股東華遠浩利重新將所持有的公司流通股12.72億股股權質押給民生銀行繼續用于為華遠集團向民生銀行貸款1.3億元提供擔保。還有業內人士透露說,目前以對內借款或民間借貸方式融資的房地產企業也不在少數。
中原證券認為,銷售急劇下降帶來的行業性資金鏈斷裂風險;行業面臨因為市場規律衰退超過政府調控能力的行業衰退風險。在業內人士看來,資金鏈和高庫存雙重壓力下,自今年以來,房企陸續啟動較大規模的降價促銷活動,新一輪降價促銷潮已經不可避免。
機構對地產股走勢分歧加大
由于房地產調控預期生變,近期地產板塊持續回調。對于地產板塊后續走勢、房地產市場調整進程,機構的分歧也明顯不一,多數機構地產板塊趨勢性投資機會尚未到來,并對房地產股走勢持謹慎態度;但也有機構認為政策逐漸走向平衡,信貸的實際寬松將給房地產市場帶來正面影響。
中銀國際證券認為,房地產調控決心堅定,限購等核心政策短期內仍難放松,房地產行業基本面將繼續延續下行態勢,板塊趨勢性投資機會尚未到來。&quo;地產股的估值修復已經進行了一段時間,股票價格也已經反映了上述預期,繼續上漲空間不大,目前介入并不是好的時點。&quo;有基金經理認為,目前市場對于房地產政策預期有偏頗,在政府強調房地產調控還會繼續的背景下,市場的預期和投資策略將出現明顯的變化,但從長期來看,可以選擇一些地產龍頭股。
不過也有機構對地產板塊態度較為樂觀。大成基金劉安田認為,整體來看,此前的調控政策已經有所成效,今后政策大起大落的可能性較小,以維持現狀繼續觀察市場情況為主。
海富通基金表示,目前開發商存貨達到歷史高位,供應還在增加,未來有望看到房價一定程度上的下調。長期來看,對房地產行業的發展走向持謹慎偏樂觀的態度。國泰君安證券認為,政策從嚴酷回歸平衡、從全面打壓回歸有保有壓是確定的,剛需購買力得到支持,維持中央房地產行業政策在今年中期做局部修正的判斷。
(來源:金融時報)(作者:高國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