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16-02-29 瀏覽次數:4229
前些年由于養老床位缺口巨大,養老機構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從長遠來看,我們的養老床位是不足的,醫養地產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醫養地產前景可期
做養老地產或者醫養地產,要比單獨辦養老機構復雜得多。從目前的情況看,進軍養老地產和醫療地產,好像能盈利的還不多,這一切似乎表明,進軍養老地產和醫療地產只是看上去很美,事實是怎樣的呢?
要弄清這個問題,還得探究深層次的原因,從公辦養老機構與民辦養老機構說起,由于體制原因政府建公辦養老機構,土地、房子、設備、人員一切都有財政支持,民辦養老機構從拿地到建設都需要成本高昂的城市地價和建設成本最后還是會由入住的老人承擔因此收費會較高。而一些公辦的養老機構節約了拿地和建設等方面的成本加之收到的補助等因素養老機構自身資金壓力較小老人入住的花費肯定便宜。這種天然的不平衡造成了明星養老機構一房難求而民辦養老機構卻價高服務水平低。
做養老地產和做醫養地產的區別,在于前者側重在養,后者強調醫養結合和醫養并重,兩者都以民營房企為主。雖然民辦養老機構政府也有政策支持和資金補貼,但政策落地有一段時間,力度有限,操作過程中打折扣問題普遍,執行起來可能比較難。由于上述因素,民辦養老機構要比公辦養老機構的收費往往高出一倍,出現較高空置率的往往就是這種在價格上沒有優勢,位置比較偏遠,交通又不便的養老機構。這種過剩屬于結構性過剩。
按照北京太陽城集團董事局主席朱鳳泊的說法,中國老齡化勢不可擋,養老地產發展潛力巨大,但是進入的企業越來越多,“淘金”養老地產并非易事,而且由于“未富先老”問題的困擾,多數人購買養老服務的能力偏低,這就造成一方面公辦養老機構一床難求,民辦養老機構床位閑置的尷尬。
實際上,房企過去進軍的主要是傳統的養老地產領域,很多還談不上做醫養地產。醫養地產作為一種新興業態,才剛剛起步,房企也是剛剛踏入這一領域,大多還處在前期投入階段,還沒有進入收獲季節,只有很少的企業進入收獲期,因此還不能斷言說整個行業不賺錢。事實上民企收購醫療機構已有不少賺錢和成功的案例,而且醫療行業的利潤要比房地產行業的利潤高,這也是房企紛紛涉足醫養地產領域的原因。
傳統房地產開發周期至少需要兩到三年,醫養地產的開發周期與之相比不相上下,但是要整合優質資源、形成品牌,最終得到消費者的認同可能需要更長的時間。而一旦得到消費者認可,可以快速地拿地復制,也可以對一些傳統住區加以改造運營,最終可以獲得可觀的規模效益。(來源:中國經濟時報)